回家時陪媽媽去看了一部Black Swan,
依據 Lincoln Center NY ~Swan Lake為背景所編
影片中呈現很多舞者的黑暗面
為了"完美"的演出黑天鵝的角色
一個天使般的乖女孩為了可以同時扮演好黑天鵝
讓自己陷入撒旦的誘惑~異性混亂、PUB、Drug、Lesbian、猜忌、放浪,
她完全的轉型變成了黑天鵝了,
但因受不了良心折磨後以自殺收場。
看完後頭很痛,很不舒服,很黑暗,
雖說是盡孝道,卻成為世俗混亂的受害者
難怪主要我們不要亂看電影! (悔改)
但也有一些體會分享給大家。
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媒體呈現似是而非的觀念讓人混淆:
1.善者被人欺,但人不是必須經歷過惡才能算完全、完整的人生。
2.自殺並不是解脫和自由,自殺是會下地獄的,因為不珍惜創造主給的珍貴身體。
3.The only problem is youself.看起來是自己的問題,但背後都有撒旦的動工。
4.人在追求名譽地位,爭權奪利時把自己的靈魂給了撒旦,被利用完畢後,受不了折磨精神錯亂而自殺。
5.人追求自以為的"完美",只是一瞬間,但永恆的靈的生命卻永遠受苦著。
人世間有善也有惡,就如靈界有天堂和地獄,
進天國的門是窄的,只能一個人通過的寬度,且不能有任何罪的包袱。
通往地獄的路是寬的,世上的誘惑多又多,很多人走在其上因為很容易走。
PS.1
天鵝湖(俄語:Лебединое Озеро)原為柴科夫斯基於1875年-1876年間為莫斯科帝國歌劇院所作的芭蕾舞劇,於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天鵝湖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劇,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
PS 2.奧傑塔(白天鵝)和奧吉莉亞(黑天鵝)通常是由同一位女芭蕾演員扮演的。這是古典芭蕾舞角色裡面難度最高,而且強度最大的挑戰之一。不但是因為兩個角色截然相反,而且舞蹈動作要求也非常嚴格。其中之一是第三幕里一場景里黑天鵝的32圈名為「揮鞭轉」的軸轉。這32圈揮鞭轉要求連續完成,整個過程腳尖的移動範圍不能超過一條皮帶圍成的圈才為優秀的表演,這十分考驗女演員的腿部力量。這32圈揮鞭轉是馬林斯基劇院第一位首席女芭蕾舞演員萊尼亞尼的絕技。而這一高難度動作後來也作為天鵝湖裡的一段重頭戲。
2011/02/28
2011/02/03
蔣中正因著宋美齡也成為基督徒
蔣中正於1887年10月31日出生於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在蔣氏家譜中,其名爲志清,字瑞元,號介石。參加國民革命後,孫中山先生賜其名爲"中正",此後他即以此名行於世。但西方和中國大陸多以"蔣介石"(Chiang Kai-Shek)相稱。
蔣中正的祖父蔣玉表係一鹽商,在溪口鎮經營一個名叫玉泰的鹽鋪,生意興隆。此公樂善好施,又兼通醫藥,爲人看病,在鄉民中口碑甚好。其次子蔣肇聰即蔣中正之父,繼承了先世樂善好施,勤儉、仗義之良好家風。蔣肇聰先後娶過三位夫人,蔣中正乃他與第三位夫人----王太夫人所生。
蔣中正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遺下孤兒寡母,倍受欺淩。環境雖然艱苦,但王太夫人卻十分注重教育。蔣中正從6歲到16歲,一直接受良好的舊式傳統教育,熟讀四書五經和詩詞典章。其母王太夫人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故蔣中正在宗教信仰上也深受其母的影響。
1903年,蔣中正進入奉化新式學堂----鳳塵學堂讀書;二年後再入寧波箭金學堂,在那裏,他從顧清廉老師那裏聽聞到孫中山革命及其革命主張。1906年,蔣中正回到奉化,進入龍潭學堂就讀。一段時間後,爲讀軍校而赴日本求學,未果。同年冬,聞知河北保定陸軍連成學堂招生,於是返國報考該校。陸軍連成學堂即日後陸軍大學之前身。蔣中正從17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順利考入該軍校。1908年,清政府考選學生赴日本學習軍事,蔣中正如願以償,順利考入日本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振武學校。在校期間,他與旅居日本的革命党人陳英士相識,經陳介紹,他加入了同盟會,並認識了孫中山。其軍事專才,深得孫中山的賞識。
1911年,蔣中正曾一度回國,在江、浙一帶聯絡同志,部署革命。辛亥革命之後,他發動百余留日同學回國參加革命,投入光復杭州的戰役。民國成立後,他再度赴日留學,1913年回國後即參加討袁運動。之後又追隨孫中山進行北伐,爲統一中國而奮鬥。
早在1922年,蔣中正就在孫中山的寓所與宋美齡相遇,並一見傾心。此後兩人交往五年之久。在交往中,宋美齡也將基督教信仰介紹給他。由此,蔣中正開始接觸並瞭解基督教。1927年,宋美齡允諾了他們之間的婚事,但必須要得到其母倪太夫人的同意方可。宋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她對蔣中正的唯一條件是希望他能夠成爲一個基督徒。蔣中正以誠相告,他不願意爲了結婚而作虛僞的表白,卻許諾她願做一個誠實的基督信仰的尋求者。他的坦誠反得到宋母的讚賞與首肯。1927年12月1日,蔣中正與宋美齡在上海宋氏府第,按照基督教儀式舉行了婚禮,由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余日章博士爲他們證婚。次日,又在上海光華飯店舉行婚宴,由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爲他們福證。婚後,蔣中正履行她對岳母許下的諾言,認真研讀聖經。在岳母和夫人的指導下,他在信仰上長進很快。三年後,他對基督信仰的認識已臻成熟,又親身經歷神的作爲,遂決定受洗。1930年10月23日,在上海基督教慕爾堂(今沐恩堂),衛理公會的江長川會督爲蔣中正施行了浸禮。受洗之後,他更加追求,每日和夫人一起讀經禱告,按時靈修、崇拜,從不間斷。此後,靠著信仰的力量,他度過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危難。並且在多種公開場合,向軍民證道,肯定基督教信仰的價值,分享自己的見證。美國《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如此記述了蔣中正在臺灣家中的靈修生活:"他刻苦簡樸的時日完全消磨在工作上,每日只有兩次小小的間斷,那就是祈禱和默想。......蔣總統黎明即起,清晨約七時,他已盥洗畢,或穿當日所穿藍色之長袍,或穿一普通軍服,然後進入書室,與蔣夫人同作早晨的祈禱"。
晚年時,他對基督教信仰更加誠篤,老而彌堅。每逢主日,他偕夫人一起到臺北市士林凱歌堂做禮拜;他最愛吟唱的讚美詩是"慈光歌"。1975年4月5日午夜,蔣中正行完他一生所走的路,安然辭世。在其遺囑中,他不忘見證自己:"無時不以耶穌基督與總理的信徒自居"。
http://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by-person/j/chiang-kai-shek.php
蔣中正的祖父蔣玉表係一鹽商,在溪口鎮經營一個名叫玉泰的鹽鋪,生意興隆。此公樂善好施,又兼通醫藥,爲人看病,在鄉民中口碑甚好。其次子蔣肇聰即蔣中正之父,繼承了先世樂善好施,勤儉、仗義之良好家風。蔣肇聰先後娶過三位夫人,蔣中正乃他與第三位夫人----王太夫人所生。
蔣中正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遺下孤兒寡母,倍受欺淩。環境雖然艱苦,但王太夫人卻十分注重教育。蔣中正從6歲到16歲,一直接受良好的舊式傳統教育,熟讀四書五經和詩詞典章。其母王太夫人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故蔣中正在宗教信仰上也深受其母的影響。
1903年,蔣中正進入奉化新式學堂----鳳塵學堂讀書;二年後再入寧波箭金學堂,在那裏,他從顧清廉老師那裏聽聞到孫中山革命及其革命主張。1906年,蔣中正回到奉化,進入龍潭學堂就讀。一段時間後,爲讀軍校而赴日本求學,未果。同年冬,聞知河北保定陸軍連成學堂招生,於是返國報考該校。陸軍連成學堂即日後陸軍大學之前身。蔣中正從17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順利考入該軍校。1908年,清政府考選學生赴日本學習軍事,蔣中正如願以償,順利考入日本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振武學校。在校期間,他與旅居日本的革命党人陳英士相識,經陳介紹,他加入了同盟會,並認識了孫中山。其軍事專才,深得孫中山的賞識。
1911年,蔣中正曾一度回國,在江、浙一帶聯絡同志,部署革命。辛亥革命之後,他發動百余留日同學回國參加革命,投入光復杭州的戰役。民國成立後,他再度赴日留學,1913年回國後即參加討袁運動。之後又追隨孫中山進行北伐,爲統一中國而奮鬥。
早在1922年,蔣中正就在孫中山的寓所與宋美齡相遇,並一見傾心。此後兩人交往五年之久。在交往中,宋美齡也將基督教信仰介紹給他。由此,蔣中正開始接觸並瞭解基督教。1927年,宋美齡允諾了他們之間的婚事,但必須要得到其母倪太夫人的同意方可。宋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她對蔣中正的唯一條件是希望他能夠成爲一個基督徒。蔣中正以誠相告,他不願意爲了結婚而作虛僞的表白,卻許諾她願做一個誠實的基督信仰的尋求者。他的坦誠反得到宋母的讚賞與首肯。1927年12月1日,蔣中正與宋美齡在上海宋氏府第,按照基督教儀式舉行了婚禮,由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余日章博士爲他們證婚。次日,又在上海光華飯店舉行婚宴,由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爲他們福證。婚後,蔣中正履行她對岳母許下的諾言,認真研讀聖經。在岳母和夫人的指導下,他在信仰上長進很快。三年後,他對基督信仰的認識已臻成熟,又親身經歷神的作爲,遂決定受洗。1930年10月23日,在上海基督教慕爾堂(今沐恩堂),衛理公會的江長川會督爲蔣中正施行了浸禮。受洗之後,他更加追求,每日和夫人一起讀經禱告,按時靈修、崇拜,從不間斷。此後,靠著信仰的力量,他度過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危難。並且在多種公開場合,向軍民證道,肯定基督教信仰的價值,分享自己的見證。美國《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如此記述了蔣中正在臺灣家中的靈修生活:"他刻苦簡樸的時日完全消磨在工作上,每日只有兩次小小的間斷,那就是祈禱和默想。......蔣總統黎明即起,清晨約七時,他已盥洗畢,或穿當日所穿藍色之長袍,或穿一普通軍服,然後進入書室,與蔣夫人同作早晨的祈禱"。
晚年時,他對基督教信仰更加誠篤,老而彌堅。每逢主日,他偕夫人一起到臺北市士林凱歌堂做禮拜;他最愛吟唱的讚美詩是"慈光歌"。1975年4月5日午夜,蔣中正行完他一生所走的路,安然辭世。在其遺囑中,他不忘見證自己:"無時不以耶穌基督與總理的信徒自居"。
http://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by-person/j/chiang-kai-shek.php
國父孫中山先生以基督教立國
基督徒革命家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的開國元勳,是辛亥革命的首領,推翻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政體,創立了中國,成就了東亞歷史上千古未有的偉業。
而在這個偉大的歷史運動背後,乃有一個超凡神聖的力量一直支持著他,孫中山先生自己見證道:
“革命的成功,在於仰賴神的恩助。"
中山先生不但是中國“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領導者,他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心靈革命”、“宗教革命”和“思想革命”的領袖。
少年慕道
中山先生自幼即好追求真理,當他入學讀書時,就已令私塾的老師對他刮目相看。 他常向母親楊太夫人問及宇宙人生的奧秘,尤其對天地的創造,
死後的問題,十分好奇,常使楊太夫人驚異辭窮。十三歲時隨母親前往檀香山,據其自傳裡說:“始見輪船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
窮天地之想”。十四歲時,進入當地一間基督教學校就讀,校長韋理思先生(Alfred Willis)對他尤其關愛,中山先生十分勤於參加每日早晚的祈禱會及主日的崇拜,對於基督教教義的認識逐漸加深。十七歲時,轉學聖路易學院,當時他已決志歸向基督,且有受洗的意願,不料長兄得知十分震怒,命令他輟學返國。
中山先生自檀香山回到故鄉中山縣翠亨村,見鄉人愚昧無知、膜拜偶像,便對他的同伴陸皓東等人慨然長嘆,並且義憤填胸,跑到北帝廟,指著偶像說:“這種人手所造的偶像,自己都不能幫助自己,怎麼還能幫助人?我且拉斷其臂,看它是否有靈。”這事傳遍了全村,引起了群眾的公憤,認為他罪孽深重,便敲鑼聚眾。中山先生既為鄉人所不容,只得離親別鄉,前往香港。
此舉雖不能與改教運動的馬丁路德相比,卻可與以色列民族救星、士師基甸相媲美,乃是反對“所流傳虛妄的行為(彼得前書一章十八節),也可以想像中山先生的思想信仰,乃神聖崇高、睿智不凡的。
胸懷大志
中山先生抵達香港,隨即進入拔萃書院就讀,課餘時前往道濟堂,參加聚會,又蒙區鳳墀長老的循循教導,在國學與靈性上都得到造就。
後由美國宣教士喜嘉理牧師(CRHager)在公理會為中山先生施洗並於教會註冊,取名“日新”(與逸仙同音),乃為“得救重生”、成為新人“之意,當時中山先生年十八歲。大哥聞訊,大為不滿,竟召其赴檀香山,並收回其分得之家產,中山先生卻處之泰然,毫無怨言。又為防止中山先生接近教會,時常加以監視;先生極其苦悶,深恐壯志消磨,委由其老師芙蘭諦文,資助他回國。後入廣州博濟醫院專攻醫學,目的在藉行醫掩護革命運動,實現救國救民的大志,當時年僅二十歲。次年轉入香港雅麗醫院就讀,院長康德黎博士,乃一虔誠的基督徒,這與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得救有重大的關係。二十七歲時畢業,名列第一,各科都得一百分,而且打破了全校的記錄,由此可見他的智慧,乃由天而啟,非同凡響。
十八歲 ( 民前29年、清光緒9年、1883年 )
‧春 就讀於當時檀香山最高學府的歐湖學院( Oahu College )。
‧七月 國父依照他哥哥的意 思從檀香山回到廣東的家鄉,因為他哥哥深怕國父受洗為基督教徒,而遭雙親斥責。
‧十一月 因為毀壞神像而觸怒鄉人,所以離開家鄉到香港就讀於拔萃書院 (Diocesan Home )。
‧ 冬和陸皓東在香港的美國綱紀慎會中受基督洗禮。
熱衷佈道
孫中山先生不僅為著革命奔走,又熱心傳揚福音。據為中山先生施洗的喜嘉理牧師表示:中山先生傳道的心志甚是堅定,倘若當時香港或附近地方,設有完善的神學院,又有人給予資助,那麼孫中山先生,必為當代著名的宣教師了!而且以他的熱忱與毅力,必定能吸引許多人信靠基督的。 另外根據史學家羅香林教授所著“國父與歐美友好”一書,及香港基督教聯會主編的“香港基督教會史”記述,孫中山先生曾於假期與喜嘉理牧師前往香山縣佈道,而且一路分售福音書刊,帶領友好歸依救主。
推心置腹
民國元年二月孫中山先生曾复信給美以美會的高翼聖韋亞傑,信中說:“政教分立,幾為近世文明國之公例,蓋分立則信教、傳教皆得自由,不特政治上少紛擾之原因,且使教會得發揮其真美之宗旨”。中山先生在致其師康德黎博士的書信中,說:“吾師為餘事工所獻之忠誠的祈禱,實令心感。餘現正努力謀中國信仰之自由,並預卜此新建之邦,必能使基督聖道,------日見興旺,此則堪以告慰者也。”民國元年五月也於廣州基督教聯歡大會上致詞,說:“兄弟今日返來,得立於二十年前從學之地,與牧師兄弟姐妹同聚一堂,誠夢想所不及------基督徒正宜發揚基督之教義,同負國家之責任,使政治宗教同達完善之目的。”民國十三年,中國基督教育年會廿五週年慶祝大會,敦請孫中山先生致詞,謂:“教會之入中國,既開闢中國之風氣,啟發人民之思想,使吾人卒能擺脫異族之羈絆,正如摩西之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惟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猶流離困苦於荒涼沙漠間四十年,而必待約書亞以領之,而至迦南美地,------是欲求一團體,而當約書亞之任,以領中國人民至迦南乳蜜之地者,舍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其誰乎?”
至死不渝
孫中山先生最令人感動的,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彌留之時,以堅貞的語氣,對當時圍繞他病榻的家人摯友,所作的遺言,他說:我是一個基督徒,受上帝之命,來與罪惡之魔宣戰,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個基督徒。”在儒釋道各教佔壓倒多數的中國,一般士大夫,大多噤若寒蟬,不敢公開承認基督,中山先生能始終不渝,見證主道,可見其信仰的真誠與熱烈。
同道相助
中山先生既自證其革命運動,乃受上帝之命,與惡魔爭戰,其數十年來的艱苦奮鬥,冒險犯難,以及出死入生乃在於有同道的協助,上帝的保護。例如在港粵,則有鄭士良、陳少白、隨皓東、左斗山、王甫賢、何啟等;在星洲,則有林文慶、黃康衢等;在日本,則有趙明樂、趙峰琴、張果等;在美國,則有司徒南達、黃旭昇、毛文明、伍盤照、伍於衍、黃佩泉等,均為基督徒,也為他的患難之交。
倫敦蒙難
尤其是倫敦蒙難,正在千鈞一發、九死一生之時,全靠賴他的老師香港雅麗醫院院長康德黎博士的營救,康博士乃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然而若不是在檀香山偶遇康德黎老師,中山先生就無法得知康德黎博士將返回英國,更不知其倫敦的地址了,足以證明確有神的奇妙安排與保守。脫險之後,孫中山先生親筆寫信給區鳳墀長老說:“弟被誘擒於倫敦,牢於清使館,十有餘日,擬將弟捆綁乘夜下船,私運出境------初六、七日內,無人知覺,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此時唯有痛心懺悔,懇切祈禱而已。一連六七日,日夜不絕祈禱,愈祈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無憂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禱有應,蒙神施恩矣。------但日夜三四人看守,窗戶俱閉,嚴密異常,惟有洋役二人------前已託之傳書,已為所賣,將書交與衙內之人,密事俱俾知之,防範更為加密!而可為傳消息者,終必賴其人,今蒙上帝施恩,接我祈禱,使我安慰,當必能感動其人,使肯為我傳書,簡地利(按:即康德黎)萬臣兩師,他等一聞此事,著力異常,即報捕房,即禀外部,初時尚無人信,捕房以此二人為癲狂者,使館全推並無其事,------初報館亦不甚信,迨後彼二人力證其事之不誣,報館始為傳揚,而全國震動,歐洲震動,天下各國亦然。------沙侯(首相)行文著即釋放,不然即將使臣人等逐出英境。此十餘日間,使館與北京電報來往不絕,我數十斤肉,任彼千方百計而謀耳。幸天心有意,
人謀不藏,雖清勇陰謀,終無我何。------弟遭此大故,如浪子還家,亡羊复獲(路加福音十五章),此皆天父大恩。敬望先生進之以道,常賜教言,俾從神道而入治道,則弟幸甚,蒼生幸甚!”
臨終遺命
由此可知孫中山先生信仰的虔誠,祈禱的懇切,乃是一位有基督生命的信徒。當辛亥革命成功之時,中山先生在美,盧廉老先生欲為其設宴慶祝,中山先生謙虛懇辭,且謂,不必盛宴鋪張,只須吃一碗麵便可,並首先向神感恩,謂革命之成功,乃在於仰賴上帝之恩助,特以聖經腓立比書第四章第六第七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兩節經文贈與盧老先生,誠如孫中山先生的哲嗣孫科博士於其家書中說: “父離世前一日,自證我本基督徒,與魔鬼奮鬥,四十餘年,爾等亦當如是奮鬥,更當信仰上帝。”
REF:
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1_01_01
http://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by-person/s/sun-yatsen.php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的開國元勳,是辛亥革命的首領,推翻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政體,創立了中國,成就了東亞歷史上千古未有的偉業。
而在這個偉大的歷史運動背後,乃有一個超凡神聖的力量一直支持著他,孫中山先生自己見證道:
“革命的成功,在於仰賴神的恩助。"
中山先生不但是中國“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領導者,他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心靈革命”、“宗教革命”和“思想革命”的領袖。
少年慕道
中山先生自幼即好追求真理,當他入學讀書時,就已令私塾的老師對他刮目相看。 他常向母親楊太夫人問及宇宙人生的奧秘,尤其對天地的創造,
死後的問題,十分好奇,常使楊太夫人驚異辭窮。十三歲時隨母親前往檀香山,據其自傳裡說:“始見輪船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
窮天地之想”。十四歲時,進入當地一間基督教學校就讀,校長韋理思先生(Alfred Willis)對他尤其關愛,中山先生十分勤於參加每日早晚的祈禱會及主日的崇拜,對於基督教教義的認識逐漸加深。十七歲時,轉學聖路易學院,當時他已決志歸向基督,且有受洗的意願,不料長兄得知十分震怒,命令他輟學返國。
中山先生自檀香山回到故鄉中山縣翠亨村,見鄉人愚昧無知、膜拜偶像,便對他的同伴陸皓東等人慨然長嘆,並且義憤填胸,跑到北帝廟,指著偶像說:“這種人手所造的偶像,自己都不能幫助自己,怎麼還能幫助人?我且拉斷其臂,看它是否有靈。”這事傳遍了全村,引起了群眾的公憤,認為他罪孽深重,便敲鑼聚眾。中山先生既為鄉人所不容,只得離親別鄉,前往香港。
此舉雖不能與改教運動的馬丁路德相比,卻可與以色列民族救星、士師基甸相媲美,乃是反對“所流傳虛妄的行為(彼得前書一章十八節),也可以想像中山先生的思想信仰,乃神聖崇高、睿智不凡的。
胸懷大志
中山先生抵達香港,隨即進入拔萃書院就讀,課餘時前往道濟堂,參加聚會,又蒙區鳳墀長老的循循教導,在國學與靈性上都得到造就。
後由美國宣教士喜嘉理牧師(CRHager)在公理會為中山先生施洗並於教會註冊,取名“日新”(與逸仙同音),乃為“得救重生”、成為新人“之意,當時中山先生年十八歲。大哥聞訊,大為不滿,竟召其赴檀香山,並收回其分得之家產,中山先生卻處之泰然,毫無怨言。又為防止中山先生接近教會,時常加以監視;先生極其苦悶,深恐壯志消磨,委由其老師芙蘭諦文,資助他回國。後入廣州博濟醫院專攻醫學,目的在藉行醫掩護革命運動,實現救國救民的大志,當時年僅二十歲。次年轉入香港雅麗醫院就讀,院長康德黎博士,乃一虔誠的基督徒,這與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得救有重大的關係。二十七歲時畢業,名列第一,各科都得一百分,而且打破了全校的記錄,由此可見他的智慧,乃由天而啟,非同凡響。
十八歲 ( 民前29年、清光緒9年、1883年 )
‧春 就讀於當時檀香山最高學府的歐湖學院( Oahu College )。
‧七月 國父依照他哥哥的意 思從檀香山回到廣東的家鄉,因為他哥哥深怕國父受洗為基督教徒,而遭雙親斥責。
‧十一月 因為毀壞神像而觸怒鄉人,所以離開家鄉到香港就讀於拔萃書院 (Diocesan Home )。
‧ 冬和陸皓東在香港的美國綱紀慎會中受基督洗禮。
熱衷佈道
孫中山先生不僅為著革命奔走,又熱心傳揚福音。據為中山先生施洗的喜嘉理牧師表示:中山先生傳道的心志甚是堅定,倘若當時香港或附近地方,設有完善的神學院,又有人給予資助,那麼孫中山先生,必為當代著名的宣教師了!而且以他的熱忱與毅力,必定能吸引許多人信靠基督的。 另外根據史學家羅香林教授所著“國父與歐美友好”一書,及香港基督教聯會主編的“香港基督教會史”記述,孫中山先生曾於假期與喜嘉理牧師前往香山縣佈道,而且一路分售福音書刊,帶領友好歸依救主。
推心置腹
民國元年二月孫中山先生曾复信給美以美會的高翼聖韋亞傑,信中說:“政教分立,幾為近世文明國之公例,蓋分立則信教、傳教皆得自由,不特政治上少紛擾之原因,且使教會得發揮其真美之宗旨”。中山先生在致其師康德黎博士的書信中,說:“吾師為餘事工所獻之忠誠的祈禱,實令心感。餘現正努力謀中國信仰之自由,並預卜此新建之邦,必能使基督聖道,------日見興旺,此則堪以告慰者也。”民國元年五月也於廣州基督教聯歡大會上致詞,說:“兄弟今日返來,得立於二十年前從學之地,與牧師兄弟姐妹同聚一堂,誠夢想所不及------基督徒正宜發揚基督之教義,同負國家之責任,使政治宗教同達完善之目的。”民國十三年,中國基督教育年會廿五週年慶祝大會,敦請孫中山先生致詞,謂:“教會之入中國,既開闢中國之風氣,啟發人民之思想,使吾人卒能擺脫異族之羈絆,正如摩西之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惟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猶流離困苦於荒涼沙漠間四十年,而必待約書亞以領之,而至迦南美地,------是欲求一團體,而當約書亞之任,以領中國人民至迦南乳蜜之地者,舍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其誰乎?”
至死不渝
孫中山先生最令人感動的,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彌留之時,以堅貞的語氣,對當時圍繞他病榻的家人摯友,所作的遺言,他說:我是一個基督徒,受上帝之命,來與罪惡之魔宣戰,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個基督徒。”在儒釋道各教佔壓倒多數的中國,一般士大夫,大多噤若寒蟬,不敢公開承認基督,中山先生能始終不渝,見證主道,可見其信仰的真誠與熱烈。
同道相助
中山先生既自證其革命運動,乃受上帝之命,與惡魔爭戰,其數十年來的艱苦奮鬥,冒險犯難,以及出死入生乃在於有同道的協助,上帝的保護。例如在港粵,則有鄭士良、陳少白、隨皓東、左斗山、王甫賢、何啟等;在星洲,則有林文慶、黃康衢等;在日本,則有趙明樂、趙峰琴、張果等;在美國,則有司徒南達、黃旭昇、毛文明、伍盤照、伍於衍、黃佩泉等,均為基督徒,也為他的患難之交。
倫敦蒙難
尤其是倫敦蒙難,正在千鈞一發、九死一生之時,全靠賴他的老師香港雅麗醫院院長康德黎博士的營救,康博士乃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然而若不是在檀香山偶遇康德黎老師,中山先生就無法得知康德黎博士將返回英國,更不知其倫敦的地址了,足以證明確有神的奇妙安排與保守。脫險之後,孫中山先生親筆寫信給區鳳墀長老說:“弟被誘擒於倫敦,牢於清使館,十有餘日,擬將弟捆綁乘夜下船,私運出境------初六、七日內,無人知覺,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此時唯有痛心懺悔,懇切祈禱而已。一連六七日,日夜不絕祈禱,愈祈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無憂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禱有應,蒙神施恩矣。------但日夜三四人看守,窗戶俱閉,嚴密異常,惟有洋役二人------前已託之傳書,已為所賣,將書交與衙內之人,密事俱俾知之,防範更為加密!而可為傳消息者,終必賴其人,今蒙上帝施恩,接我祈禱,使我安慰,當必能感動其人,使肯為我傳書,簡地利(按:即康德黎)萬臣兩師,他等一聞此事,著力異常,即報捕房,即禀外部,初時尚無人信,捕房以此二人為癲狂者,使館全推並無其事,------初報館亦不甚信,迨後彼二人力證其事之不誣,報館始為傳揚,而全國震動,歐洲震動,天下各國亦然。------沙侯(首相)行文著即釋放,不然即將使臣人等逐出英境。此十餘日間,使館與北京電報來往不絕,我數十斤肉,任彼千方百計而謀耳。幸天心有意,
人謀不藏,雖清勇陰謀,終無我何。------弟遭此大故,如浪子還家,亡羊复獲(路加福音十五章),此皆天父大恩。敬望先生進之以道,常賜教言,俾從神道而入治道,則弟幸甚,蒼生幸甚!”
臨終遺命
由此可知孫中山先生信仰的虔誠,祈禱的懇切,乃是一位有基督生命的信徒。當辛亥革命成功之時,中山先生在美,盧廉老先生欲為其設宴慶祝,中山先生謙虛懇辭,且謂,不必盛宴鋪張,只須吃一碗麵便可,並首先向神感恩,謂革命之成功,乃在於仰賴上帝之恩助,特以聖經腓立比書第四章第六第七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兩節經文贈與盧老先生,誠如孫中山先生的哲嗣孫科博士於其家書中說: “父離世前一日,自證我本基督徒,與魔鬼奮鬥,四十餘年,爾等亦當如是奮鬥,更當信仰上帝。”
REF:
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1_01_01
http://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by-person/s/sun-yatsen.php
訂閱:
文章 (Atom)